“耍大牌”、招摇过市并非是娱乐圈明星的“特产”,眼下的职场,“大牌秀”正轮番登场。 在公共场合大声炫耀自己是知名企业的重要员工、佩戴大公司胸卡,故意用外文对话……这样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,这里面有“李逵”,也有“李鬼”,耍大牌的手法各有千秋。 除了少数想利用假名牌行骗的人,大多数人觉得自己“耍大牌”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,但是专家却告诉我们这里面作怪的深层原因。 “大牌秀”之李逵篇 经典案例 “笔挺合身的西装,谦和儒雅的步履,无线接听的蓝牙,流利熟练的英文”。这样的场景,对于朝九晚五的杨哲来说并不陌生。 他的公司与一间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设在同一幢写字楼,每天下班的时候,总能看见一群风光无限的IT精英们满载优越感地同自己擦肩而过。 但是杨哲始终想不明白,为什么他们中的有些人一定要挂着印有公司LOGO的胸卡回家;为什么明明是一群中国人,却偏要用英语高声聊天和道别。 无论是咖啡厅、餐馆、健身房、写字楼门口……只要是适合白领“身份”的地方总会碰见这么一批人,恨不得将自己的工作单位写在广告上才算罢休。 专家破译 张琼文——“暴发户”难成“贵族”气质 尽管目前的一部分人已经摆脱了财富上的贫瘠,但是根深蒂固的“暴发户”思想,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仍然急于炫耀,难以表现出真正的稳重内敛的“贵族”气质。 下班不摘胸卡,用英语在公共场所交流,这些举动无非是想将自己“非同一般”的职业地位在别人面前加以强调和渲染,其实这就是一种在人生、职场方面还略显不成熟的表现(虚荣心)。 此种“大牌秀”多发在尚不稳定的职业适应阶段,例如入职初期或刚刚升迁调动之后,这类人往往还没有修炼出“关注工作品质本身”的沉稳姿态。 其实,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大牌”,除了要系出名门之外,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轻松跳转,懂得把属于职场的东西留在办公室,放进公文包。 文稚嘉:“不安全感”催生“自我认可”需要 当一个人还在试图借助别人的关注与仰慕来确定自身价值的时候,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急切的“自我认可”需要。 常规的“自我认可”是一个依靠时间累积的渐进过程,人们对自身的认同感随着业绩的提升与人脉的搭建而逐步深入巩固。 但一些对所处职场环境缺乏安全感的人,通常会利用一些表现炫耀的方式,寄希望于短时间内通过外界的瞩目来迅速完成“自我认可”,在别人羡慕的眼神中寻找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,证明“我很行!但这种肤浅的“自我认可”往往很不稳定,轻易就能被一个挫折颠覆。 “大牌秀”之李鬼篇 经典案例 下午3点,IBM公司楼下的咖啡厅。陆浩宇一眼看到一个惹眼的家伙。 这个人30岁上下,衣着正规得体,坐在临窗的座位,面前摆着一台IBM员工常用的笔记本。他一边喝着咖啡,一边敲着键盘,偶尔打几通简短的电话,还不时向窗外张望。 “这么年轻,就能加入IBM”陆浩宇心中好不羡慕,然而邻座却有人在窃窃私语,“哈,那不是楼下某某公司的小王吗……” 京城职场流传着一个“伪装IBM员工”的典故,说的就是一些年轻人喜欢跑到离IBM公司很近的地方招摇,希望得到旁人的羡慕。而同样的故事,也发生在不少大企业的周围。 (文章来源:自人民网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