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会普遍感受到“大学生就业的冬天”来临的时候,一些用人单位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傲慢与偏见。比如,面对毕业两三个月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,有公司经理就“直言不讳”地说,“未能按时完成'求职任务'的大学生,我们当然不会考虑。”而这些不被用人单位考虑的大学生们,还被一些媒体戴上一顶别样的帽子:“过期毕业生”(9月10日《成都商报》)。 众所周知,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不在少数。今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413万,去年为330万。与2001年只有114万相比,去年、今年扩招后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成三四倍的增长。在此情况之下,出现用人单位一时难以全部接收、消化的现象也并不奇怪。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,曾经有这样一则传闻:某大学生去人才招聘会。在入口,他想:我是人才;进了会场不久,他想:我是人;出了会场,他对自己说:我什么都不是。显然,那些在求职过程中到处碰钉子的大学生,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,需要的是自信心的树立。可如今,一顶“过期毕业生”的帽子则有如一座大山压在了他们的头上,不仅让他们造成精神上的负担,同时也无端在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间平添一道人为的思想障碍。 在一个讲究质量、追求效率的时代,“过期”一词自然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。过分渲染“过期毕业生”,无异于一种语言暴力。这顶帽子,万万不可拿来乱戴。 (文章来源:广州日报) |